@八大最喜爱僵尸片

为什么不十大不五大,其实纯粹贪图(一)好意头(二)懒得写十个那么多,五个呢又好像太少。

而作为我写的第一个Top Eight List,非得从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类别着手不可!话说僵尸片呢,它不仅能够让我肾上腺素上升,有时候甚至觉得它比糜烂的爱情片来得有意思。于是,我挑了我最喜爱的八部僵尸片作分享,让想尝试却无从下手的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童鞋们一起在浓浓的血浆中快乐地snow angel。



1· 群尸玩过界 Braindead / Dead Alive (1992)



折凳虽被列为十大武器之首,看过了这电影,我觉得加入割草机也不为过分。《群》是鼎鼎大名《魔戒》的导演Peter Jackson 最早期的作品之一,他兼顾了导与编,同时在影片里也客串一小角。电影中也加入了男女主角被棒打鸳鸯的唯美爱情故事,为这部恐怖片加入较温馨的元素,中和中和一番。除了神乎其技的特效化妆,电影中也有太多的经典画面了,包括了蛋羹里的耳朵、僵尸婴孩、那一堆血肉模糊被撕裂折半的身体……一个字概括所有:红——单单在电影最后一幕,就用掉了三百升的假血。被列为史上最血腥的电影之一,它当之无愧。



2· 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 1990)



说到僵尸片,如果你没看过《活》,麻烦静静地到角落那画圈圈。电影出自于George A. Romero,他成功塑造出僵尸的具体形象:行动缓慢、无说话与思考能力、嗜食活人、只有被强击于脑部才能被杀死等等。而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日后也开发了多部Living Dead 系列的电影。1968年和1990年版的《活》都平分秋色,差别在于结局上的铺排;无论如何,两部都是不容错过的僵尸片经典。



3· 恐怖星球 Planet Terror (2007)




Robert Rodriguez 的作品之一,他一向以“一人摄制组”著称,许多的作品他都一手包办导、编、摄、辑等等工作。整部电影除了节奏紧凑之外,它有别于传统的僵尸片,而更有趣的是导演特意将之拍有七十年代电影的风格,如画面上的特别处理,增加了视觉上的享受。



4· 死亡之雪 Dead Snow (2009)



一部来自挪威的电影。把最邪恶的两个个体——纳粹与僵尸——结合,再把他们丢在冰天雪地之处,与人类进行一场厮杀,what's better than this?电影虽然被归为恐怖类别,但是并不乏好笑的场面,是一个适合晚上裹在被窝里看的电影。



5· 僵尸肖恩 Shaun Of The Dead (2004)



为Cornetto 三部曲之首,结合了铁三角Edgar Wright、Simon Pegg 和Nick Frost。导演Edgar Wright 最擅长应用快速摇摄,这也成了他执导的风格之一,而在这一种逃难电影当中更适合营造出紧张迫切的感觉。这是难得的一部血腥但不恶心的僵尸片。



6· 幽灵人种 Re-Animator (1985)



疯狂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能够激活死人的药物,结果带来了连串疯狂的后果。《幽》题材有趣,集诙谐、惊耸与变态于一体,片子里扒头皮、铲首、好色人头等画面更成经典,可以说是八十年代恐怖/科幻电影的代表之一。



7· 惊变28天 28 Days Later... (2002)



觉得电影的开头似曾相识?你或许是在美剧The Walking Dead 里看过。导演Danny Boyle 这个名字有多厉害我就不多费唇舌了。《惊》绝对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僵尸片,它没有着重于如何残戾地把僵尸打到爆浆,它更专注在叙说人性的故事。



8· 死亡片场 Dead Set (2008)



同样是一个出自英国的僵尸片,严格来说它是一部长2.5小时的迷你剧。影片中尽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猜疑,道出人性的丑陋,即使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来个狗咬狗骨。英式幽默,有。血腥场面,有。惟肖的僵尸妆,有。结局,超乎想象。





买菜搭条葱精神

除了上述八部(或许会令你反足三天胃的)神作僵尸片,额外还要推荐的有令人窝心感动的僵尸管家 Fido (2006);以及超级无敌血淋淋破表的意大利电影生人回避 Zombi 2 (1979)。Bon appetit!
-

病了

农历新年越来越逼近

飘进家里的烧肉干烟味越来越浓

街上扭屁屁的女孩裙儿越来越短

贪图美色的男人越来越肤浅不堪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越拍越显老土

打催长剂的鸡肉汉堡越卖越缩水

街上越来越多啦啦小孩招摇撞骗

身上那条退色牛仔裤越穿越紧身

原本已经很肿胀的肚皮越撑越大

地板上零零落落的头发越堆越高

脑袋瓜里面的灵感仙子越死越多

茶餐室冲茶佬的咖啡乌越冲越淡

全世界的劣质货品价格越涨越高

每天上报的明星越来越唯物主义

狼貂犀牛麝猫狐狸老虎越来越少

世界各地的气候越来越变幻莫测

我的求乐意志越来越薄弱和颓丧

我越写越长越老越噚
-

#Rhapsody 无限搁置

相机摔坏了。
甘蔗你的榴莲柑。

是因为还没安太岁的关系吗?

不管这是天意还是人为,
好歹今天还是蛇年岁末廿五,
还没踏入马年我就倒了个正霉,
那要是甲午年正式担正了,
鹅 · 仲 · 有 · 乜 · 剩 ?

蛇年已经衰到贴地了,
别要我经历连续两年的厄运,
心血管被肉干油脂塞满的自己,
再也无法负荷任何的大风和大浪。

我不贪婪要求很多很多很多的运气,
只要让我平平安安出门不踩屎就好。

Damn 真运滞。


















[ 以上五个gif 准确地诠释了我摔坏相机那一刻的心路历程 ]

Rhapsody #39

集万千拖鞋于一身——
寂寞的小白需要无限的安全感,与爱,与关怀。
-

@最后的维加斯 Last Vegas (2013)


这一部可以说是老年版的《醉后大丈夫》(The Hangover), 同样取景于拉斯维加斯,同样是四个人,同样是为兄弟办单身汉派对;不同的是,她没有夸张情节,没有人失踪,没有黑社会加入,也没有老虎和婴孩。电影主要是探讨四个即将迈入七十大关的大叔叔在这次旅程中追回年轻时热血,同时也面对老年生活以及友情里的矛盾。

电影标题小玩了拉斯维加斯这一个标榜着富丽堂皇的名字,在“Las” 后多加一个“t”,寓意着这或许是他们几个最后的狂欢。没有人知道在这一旅程后,还会有多少日子,及时享乐、及时疯狂就对了。

电影中的主角们自幼就非常要好,而长大后彼此却渐行渐远,直至风流倜傥的Billy(Michael Douglas 饰)即将迎娶比自己年幼三十的女人时,他另三个兄弟——自中风后被儿子管得严历的Archie (Morgan Freeman 饰),对老婆逝去无法释怀的Paddy (Robert De Niro 饰),以及过着无聊透顶老年生活的Sam (Kevin Kline 饰)——决定为他举办一个单身汉派对。地点?非拉斯维加斯莫属。

美国电影都爱把拉斯维加斯塑造成一个罪恶之城、一个不夜城,像成了个传统似的。除了友谊,少不了的当然还有美女、酒、泳池、赌场、轰炸式的音乐、异装群等等,让这一个纸醉金迷、色彩斑斓、夜夜笙歌的地方编织出难忘与疯狂的回忆。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电影铺排轻松,没有一丝的累赘。故事结构简单,玩的玩、闹的闹、有心病的继续有心病,到最后才来个大爆发,然后再和乐融融结束。Sam 和Archie 是四人中的老顽童,他们的角色为电影做了点缀的效果。一个在老婆恩准下积极寻找猎物、一个在摆脱孩子的管束下积极饮酒跳舞,他们那副难掩喜色的表情、跳着乱了脚步的舞,就如小孩瞒着母亲偷偷郊游一样的喜悦。

《最》可谓星光闪闪,集合了影帝级的演员,单看四位精湛自然的演出以及在电影中的互动,已经值回票价。电影中没有什么耐人思考的悬疑情节、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悲情桥段、或者任何一角突然死掉的剧情,她纯粹是一部歌颂友谊的喜剧片。轻轻松松的欣赏他们发自内心的演出,或许你能够从中参透些道理。

如果你喜欢这一部以老人为中心的电影,或许你也会喜欢《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 《爱》(Amour), 或者带科幻味的《魔茧》(Cocoon) 也是不错的选择。

小青年的危机

农历新年就快到了,
小女子怕怕

不是怕吃过度防腐的肉干还是油炸塑胶年饼,
而是怕被三姑六婆九叔五舅那十寸不烂之舌刺伤身亡。

还没年初一头顶就漂浮出各式的模拟对话了……

情景 No.1
“你现在做着什么工作啊?”
“我没工作。”
“刚毕业嘛,不急不急啦。那有男朋友吗?”
“我也没有。”
“哎哟喂!”(窃笑)“不用怕啦,你还年轻嘛,慢慢来咯。”(等到我抱曾孙恐怕你还是双失)

情景 No.2
“有拍拖了没啊?”
“没有。”
“缘分没到而已嘛,不急不急啦。那工作得怎么样啊?”
“我失业。”
“哎哟喂!”(窃笑)“不用怕啦,你还年轻嘛,慢慢来咯。”(等到我抱曾孙恐怕你还是双失)

情景 No.3
“嘿呀,阿雯!你——”
“你什么你。我什么我。我就是没有人要娶没老板要请,怎样?要给红包就给,不给就拉倒。”


甲午之年,
二十四岁,
没有事业  没有爱情  没有钱财,
真的不怎好玩。

一向来自己都不是那种满心展望新一年的人,
除了期盼前年能够末日以外。

But 2013 has been a real bitch to me,
致使我对新的一年哀号着无助的祈求。

就让我醉生梦死吧!


@魔女嘉莉 Carrie (1976)

一个好的故事,遇上了一个好的导演以及好的演员,就成就出一部好的电影。即使过了将近四十年,只要一提起超自然能力恐怖片,一定会想起《魔女嘉莉》。

电影《魔女嘉莉》是改编自1974年Stephen King 的同名小说,由Brian De Palma 执导、Sissy Spacek 担正女主角Carrie。这部电影不仅仅捧红了Sissy Spacek ,也让John Travolta 开始获得大家的认识。





Stephen King 擅长写作科幻恐怖小说,他多部炙手可热的作品也让制作公司争相翻拍成电影,而依据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就有《闪灵》(The Shining - 1980),《 死亡地带》(Dead Zone - 1983),《克里斯汀魅力》(Christine - 1983), 《银色子弹》(Silver Bullet - 1985),《IT》(1990),《危情十日》(Misery - 1990),《迷雾》(The Mist - 2007) 等等,当然令他声名鹊起的莫过于《魔女嘉莉》。

《魔》围绕在这个拥有超自然能力的高中生Carrie。Carrie 是一个弱质纤纤、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班上就是生物链最低层的那一个,永远就是被欺负被霸凌的小女生。加上还要和一个虔诚程度超标的母亲相依为命,常年饱受母亲的极端教义精神虐待。在种种压迫下,日积月累,隐藏在Carrie 内心的愤怒于是爆发,令她意外发现自己拥有念控能力。

Stephen King 的故事里面总会有虔诚信徒的踪影,比如Dead Zone 里男主角的母亲,以及Misery 的女主角。Carrie 妈就是《魔》里痴徒的代表,她就像与世隔绝,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家里总是暗暗沉沉的,每一个角落都摆设着神像蜡烛,没有一点生气,灵气就一堆。她尽能力封锁自己和女儿,活在自己觉得无罪无孽的干净世界里。



面对着这样走火入魔的母亲,即使Carrie 内心多么想版逆,多么想当一个正常的青少女,经过
多番争执后,最终还是服从了母亲的命令——母亲要她到忏悔室反省就反省,要她为自己的罪孽祷告求恕就祷告,她似乎没有能力逃脱母亲的魔掌。或许就是对自主的憧憬,在她知道自己拥有超能力的时候,就倒过来利用自己的能力钳制母亲。

Carrie 这个角色由Sissy Spacek 诠释得恰到好处,没有过火的演绎,每一个表情都很到味。一个像她这样安静自卑不起眼的女孩,成了同窗们取笑欺负的对象。她眼神里尽是流露出了惧怕和无助,走在路上把书本抱得紧紧的,就连坐着也会头低低猛扯衣袖口,显示出对周遭的不安全感,让观众也为她的处境产生了同情,甚至到最后也似乎能够原谅她暴戾的行为。从最初Carrie 不安焦虑的模样、慢慢建立有自信的羞涩笑容、到最后那一双凌厉怨恨的眼神对着镜头怒瞪,让人打从骨子里害怕。即使那时候Sissy Spacek 已经27岁,可是对于这个17岁的角色的投入征服了大家。




 电影里血染Carrie 这一幕成了经典画面,没看过此电影的人也必定对这一幕有印象。除了Sissy Spacek 精湛的演出,背景音乐也为这惊耸的一幕升华。从Carrie 当选舞后那一幕开始,导演就以慢镜配柔美的音乐伴奏着,之后到Carrie 莫名其妙被淋猪血的无声背景,直至她爆发时急凑刺耳的曲子,为原本已经紧张万分的高潮点缀了多元的感受,就犹如Carrie 当时心情的转变。

《魔》的导演为Brian De Palma ,他较活跃于七八十年代,较著名的作品还有《魅影天堂》(Phantom of the Paradise - 1974),《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 - 1980),以及黑手党经典电影《疤面煞星》(Scarface - 1983) 等等。De Palma 有着自己一套的风格。他在镜头上较常运用的手法分别有慢镜、倾斜拍摄、以及分屏。在《魔》里他就技巧性地置入这些拍摄手法,增加了观众紧张的情绪以及开拓多重的情感面,让节奏更鲜明更立体化。同时,他也运用了万花筒镜头加强画面效果,比如台下传来的讥笑声浪。





新版《魔女嘉莉》
去年就上映了一部新版《魔》,难免被大家与原版电影做比较。从电影公司宣布将《魔》翻拍开始,到落实由谁担纲女主角,我就一直坐在电脑前狂摇头。第一,将经典翻拍,根本就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当然现在什么都以利行先,所以不排除到最后新版电影会沦落成商业片。第二,我本身就不大喜欢新版的选角,当网路上公布了由Chloe Grace Moretz 饰演Carrie,我就放弃了。Chloe Grace Moretz 是一个有料的后浪没错,童星出身的她在Kick-Ass 的表现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除了年龄与Carrie 的角色相符,我总觉得她长得像娃娃那样,漂亮得无法呈现出主角原有的自卑。或许Mia Wasikowska 的气质更能够胜任Carrie 这个内向的角色。




    最后献上Carrie 和Tommy 在舞会上共舞的歌曲。
"I Never Dreamed Someone Like You Could Love Someone Like Me"

@人体异形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78)


看过了《人体异形》(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七八十年代科幻片的热忱!

这是一部科幻灾难片,故事所讲述的是外星生物如何在地球复制并逐步取代人类,企图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人》翻拍回1956年的同名电影,皆是根据1955年Jack Finney的小说"The Body Snatchers" 改编而成。电影中也特意请来1956年版的导演和男主角客串一角。

在电影的开场,数以万计的胶状物体经由太阳风传入了地球,坠落在植物体上并生长出有根物体,进而演变成一朵带有如荚子的红色小花。接触过这小花的人们都慢慢的开始出现了变化,他们变得冷淡与没有情感。原先大家并不察觉身边的人们有什么异样,直至在Jack 和Nancy 的店里出现了一具被粘膜包裹着貌似Jack 模样的人体,以及Matthew 亲眼目睹Elizabeth 与她的复制体,才相信事有蹊跷。





随着电影的发展,一步一步地为观众掀开真相的神秘面纱。导演纯熟地利用了不同的拍摄技巧为电影铺排出多重的神秘感,轻易的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其中较明显的就是电影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入夜后,导演利用黑夜的优势营造出紧张诡异的气氛,勾画出人们内心对黑暗周遭能够发生任何事的可能性产生的恐惧感,同时也象征着即将呈现出可怕以及恐怖的画面。加上了巧妙地应用影子,局部特写演员们极具恐慌的眼神,以及迅速地把镜头交到演员们恐惧忐忑的脸色,充分应用了这份带有黑白恐怖片特色的拍摄手法,为戏里戏外的人加深了对这陌生外星生物的惧怕。






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就连女主角Elizabeth 也逃离不了被外星生物征服的命运,剩下的只有不知去处的Nancy 和在逃的Matthew。在一连串的反击后,Matthew 就像被群狮围剿的羚羊,没有方向的到处逃跑,最后他躲到了桥墩,而这个时候一个外星复制人找到了他匿藏的地方……隔天,镜头就带着观众跟随Matthew 在被制伏的环境里穿梭,看似融入了异世界的他,在街上重遇了Nancy……

到底躲在桥墩的Matthew 有否被发现?导演并没有为这一幕做出交待,显然为电影的最后一幕做了伏笔。这里就不透露结局了。



其实remake 这一个字相当危险,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败比成来得更容易。不过作为一部remake,《人》却被誉为少数的成功例子,虽然我不曾看过原版

相较于近年来大玩电脑特技的科幻片,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选择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即使那个年代的电脑技术还处于开发的阶段,但是不过分花巧的电脑技术却能够真诚地把科幻片的精髓呈现出来,神乎其技的化妆效果更是如虎添翼,为整部电影带出立体的观感,就如Tom Savini 在现代恐怖电影之父George A. Romero 的活死人系列里就不吝啬地呈现出其鬼斧神工之才。在《人》里的这些花荚胎儿就做得很有想象空间了。


@热浴盆时光机 Hot Tub Time Machine (2010)

热浴盆时光机,很明显就是把人时空转移到未来或过去的题材。众多电影类型中,(当了除了僵尸片以外)我最爱时光旅行片,或许这是反映出我心里有多么渴望冲出现实。



科幻电影的核心就是把你内心最狂野的幻想给释放出来,《热》也不例外,即使它与大部分美式电影一样消费女性,可是纯粹从故事角度上去欣赏,却不得不承认它是令人沉浸其中。

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各自面临中年囧境的叔叔,带同侄子一起到滑雪场旅馆缅怀年少时的轻狂,不慎掉入时光机回到了1986年,于是四人千方百计地设法回到现实。

看过了许多穿越时空的电影,时光机是可以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地方潜伏着,像《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的时光机就在酒吧厕所内,《比尔和泰德历险记》(Bill & Ted's Excellent Adventure) 的在电话亭里,而《热》就顾名思义的在热浴盆中。



一个好色风流,一个老婆奴,一个被女甩,再加上一个超级大宅男,在热浴盆里与酒精疯狂一夜,不经意的打翻了一罐饮料,把热浴盆的时间转换器给弄坏。后果?回到了过去。一切都发生于电光火石之间,在惊慌的同时,三个叔叔必须完整的重新演绎当年所发生过的事情,以避免蝴蝶效应,而改变历史。

除了在选用音乐上的心思,导演很轻松地把1986年与2010年的对比呈现出来,啊那色彩斑斓的八十年代,每个人都穿得像圣诞树那样的鲜艳,男男女女都烫个卷发,电视上的MTV,发箍,磁带录音机,浓浓的胡子,还有最幽默的莫过于Nick 向路人提问“Michael Jackson 是什么颜色?”来确认身处的年份。



随着电影中镜头切换三个叔叔如何各别努力挖出当年的回忆并且重演,他们成年后的辛酸也随着电影的进展一一揭开,道出了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事无成,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抱怨——事与愿违,一个成长的必经之路。

《热》并没有严肃着重于科学上的理论,它其实更像是一部喜剧,揭露这三个中年叔叔的失败,为他们内心歇斯底里的沮丧挣扎做反思与剖白,并且从穿越时空中找回了生活价值,让现在的自己改变过去的自己。

电影也找来了有份参演《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的Crispin Glover 参与一角,扮演的是旅馆的bellboy。其实由始至末最令我期待的并不是他们对未来所造成的改变,而是bellboy Phil 的胳膊到底会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被截断。导演一而再地为他的胳膊制造意外,又一而再的把意外扭转,搞得我也近乎崩溃。



时隔四年,在这个什么都爱续集的年代,《热》 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它已经如火如荼开拍第二辑了,希望它不会像《醉後大丈夫》(The Hangover)那样,勉强究竟是不会有幸福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热》拥有一个非常棒的原声带,毕竟故事发生在1986年,八十年代的歌再怎么差也差不过"Friday" 吧?


如果有幸回到过去,你会改变什么?
-

@BJ 单身日记 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


说到浪漫爱情喜剧电影(Rom-com),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女生随口可以列出数十部自己所喜爱的。虽然明知道这些rom-com 来来去去不是三角恋(如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就是暗恋人家到要生要死(如 (500) Days of Summer),可是适逢昨天这种迎接新一年的心情,我又重看《BJ 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了。每次一到这种喜庆节日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窝在房里看这些不必思考的电影。

《BJ》最经典的画面就是女主角Bridget 邋邋遢遢地穿着睡衣像条干尸躺在沙发上哀嚎,反复检查电话留言信箱,一手拎着酒杯,一手在空中边指划边唱伤心情歌。这也是令我最有共鸣的一幕,节庆日子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连家里的狗也不理睬自己的心情,证明自己是有多么的loser。


就像我说的,这类rom-com 的故事情节即使再怎么俗套,却有能力令人喜欢,因为往往这样生活化的故事才能够令观众——尤其和女主角有共同点的观众有同感。《BJ》并不是我最喜欢的rom-com,但是她却能够让我在无聊时重复又重复地大煲特煲。

电影是改编自1996年Helen Fielding 的同名小说,为Jane Austen 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现代版。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背景陈述,讲述一个害怕没人要的32岁单身女人周旋于自己的花心老板和戇直律师之间。日记本就成了督促她实现 New Year's Resolution 的鞭子。

Bridget 虽然厌倦了母亲致力为她牵的红线,却又渴望能够从中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而这回在家庭聚会她就遇上了直率律师Mark。至于Bridget 的浪子老板,我想除了Hugh Grant 应该没几个人能够那么不费力地把不羁表现得淋漓尽致。Hugh Grant 简直就是rom-com 之王,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Notting Hill,Music and Lyrics,数也数不完。他那一双蓝眼睛忧郁十分,看多几眼恐怕连灵魂也会被他勾去。我称之为Hush Puppies Eyes。


Bridget 就是我们平凡女生的写照,渴望爱情,贪恋美色。遇上了帅哥浪子,就一头栽进这条烂萝卜。那短暂的激情点燃了她的斗志,激发了她的幻想,改变了她朴实的生活。

电影中不时穿插那些令人无比尴尬的情景,包括了Bridget 与老板的虚拟婚礼、于消防局豁出去的采访、那锅尼龙绳蓝汤、阿嬷内裤、还有Bridget 打扮成兔女郎出席聚会那一幕与Legally Blonde 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少不了那一段五十年代常用的桥段:女生顶着副墨镜裹着头巾,潇洒地把行李丢进开篷车后座,再优雅的坐上车,依偎在男友身上。一路上疯狂的呐喊,然后迎面而来的风就把头巾给叼走,只是她并没能够像Grace Kelly 那么典雅,下车后的她就像刚从失败的化学实验中走出来。


电影除了环绕着Bridget 的感情,还有段次情节——那个厌倦了沉闷生活的妈妈,毅然离开丈夫,跟随购物频道主持人以为就此可以展开遗失已久的浪漫与激情。全职主妇围着丈夫与孩子转久了,慢慢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像Bridget 妈也只希望家人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已。她并不是一个贪心的女人。

其实每个女孩体内就住了个Bridget:永远觉得自己不够苗条不够漂亮,减肥二字从不离口;总是怕嫁不出去攝灶罅,结果越怕就越吃,越吃就越肥,越肥就越嫁不出去,到最后孤零零老死家中还要被狗吃;总是一而再为仔死为仔亡,为仔剃毛穿塑身裤节食美容。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一切事情表面上说是为了自己,实质上也只是想吸引男人多瞄自己几眼,多注意自己几分。你活得有多好,并不在于男人为自己打的分数,你不需要他们告诉你有什么不好,反之你必须告诉全世界,即使我没一点儿像杂志上的模特儿明星,我一样能够快乐。你并不需要励志书本教你如何活得精彩,生活没有方程式没有指定步骤,生活是必须靠自己画出来走出来跳出来。而到最后有品味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