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如灯灭

然然地度过了这七天——

人前我吃力地压抑着泪水,只允许它们在眼眶里打转;
看见角落那撮白色的毛发,我如木头盯着呆了数分钟;
容许电脑骇客自己的脑袋,让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记忆起她;
往脸上挂上笑容伪造心情,却为自己的虚伪而感到恶心;
双手用力地捂着嘴巴,泪崩于浴室中,企图利用流水盖过抽泣声;
夜里躺在床上回忆着,泪珠停留在微笑的嘴角上,我以为看见了她;
隐隐约约在客厅里看见她的身影,当头棒喝,原来那只是自己的幻觉。

数次想去打扰她清梦的炎炎午后,
才毅然察觉她已经离开的事实,
时刻甚至还要像背书那样提醒着自己,
心被揪着的痛反复来回。

最近几天老爸开始把她的东西往垃圾桶里丢弃,
家里每个角落都散布着她的专属私人物件,
就像个高傲却又娇嗔的女皇。
经过了那么一丢,
好像家里突然腾出了四分一的空间,
就连她的气味也一并被丢走。

自失去小黑的过去几年里,
她陪伴着我们的时间显得更珍贵。

十二年前她被不负责任的主人弃于路边后遇上了我们,
逃过了被虐也逃过了被人道毁灭的命运;
她的健康自前年起也每况愈下频繁出入医疗院,
数次突如其来的溃塌更叫人心惊,
但是她躲过了无数次的病魔缠身,
一次又一次的像个战斗勇士把对方击败,
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为她松了口气。

只是这一次,
她不再有力量反击了。

无能为力地看着她在自己怀里慢慢逝去的模样,
牢牢的烙印在我们的脑中。

没有刻意向任何人提过,
只想以回忆缄默地记叙着她。
这已经是我经历的第四次了,
我不稀罕什么样的安慰,
因为我比任何人还要清楚该怎么处理这一段伤痛。

我们并没有给她过着违反自然的溺爱生活,
我们给予她的是平实、安稳、与快乐。



人死犹如灯灭,
剩下的尸骨也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腐烂,
到最后活者一样带着剩存的回忆死去,
周而复始,
终究一切也会被取而代之。
-

@五大最喜爱改编自 Stephen King 作品的电影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沉迷于追看改编自Stephen King作品的电影,惊悚的、科幻的、悬念的、甚至是温情的,无不放过。Stephen King 的故事一般都会环绕在探讨人性的黑暗面、欲望、恐惧、弱点等等的主题,籍此带出多面的讯息,无论故事编写得多么的荒诞诡异,到电影尾末总能够让人一再反思。

这次就挑了我最喜爱的五部改编自Stephen King作品的电影,除了故事绝伦得精彩,或许恰巧碰上的都是名声显赫的导演,所以电影才能取得空前的口碑。


1 · 伴我同行 Stand By Me (1989)

电影透过四个小朋友一同前往荒野之地寻找一具陌生尸体的旅程,以怀旧的手法逐步描绘出他们对目前与未来的忧虑与疑惑。四人在影片中不乏一些假大人和稚气的对话,更突现出曾经介于那段尴尬年龄的我们的对话。在他们打闹嘲讽间,自己好像不知不觉成了他们的一分子,彼此缭解与支持。末尾时播放与电影同名的歌曲,眼泪不自觉地开始落下。让人唏嘘的,不仅仅是那些年的无惧与执着,它更教会了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始终会随着时间而逝去,无需,也无法强求挽留,应该感恩于曾经拥有的美好。
导演:Rob Reiner



2 · 危情十日 Misery (1990)

剧情描述一个疯狂粉丝把她爱慕的著名作家软禁于家中,威逼作家根据她的意愿改写小说的结局,并且残害他的身体作为挽留他的方法。如同Stephen King 一贯的风格,《危》以“二人一屋”完整地呈现出紧张氛围与惊悚张力,当中包含着频临错乱的痴迷与控制欲,虽然没有血肉横飞的画面,可是它令观众置入联想而打从心底害怕才是恐怖电影的精髓情感。当中那句幽幽的“I am your number one fan.” 更成了经典对白。
导演:Rob Reiner



3 · 迷雾惊魂 The Mist (2007)

本片叙说一场暴风雨来袭导致全镇断电,一群镇民因为迷雾笼罩而被困在超市里,这时他们发现了在迷雾中藏着极其凶残的不知名怪物,主角们除了得与怪物搏斗,也得应付和其他居民发生的冲突,展现出了人性的丑恶面。据说导演改写了结局部分,比原版更加的震惊黑暗,那萦绕心头多时的结局,仿佛让自己也堕入了主角的心情黑洞。
导演:Frank Darabont



4 ·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故事的背景设在1947年,描述的是男主角被诬陷而入狱,随后他利用在狱中的19年策划逃狱,是一部阐述自由、希望、以及体制化如何剥夺一个人对生命的热血等讯息的电影。《肖》在最初公映时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好评,甚至在奥斯卡颁奖礼的多个大奖上败给了当年热门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是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导演:Frank Darabont



5 · 闪灵 The Shining (1980)

电影是以病态心理与超自然元素作为诱导,主要集中于冬季为旅馆看守的一家三口,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父亲尔后受到超自然存在的影响而陷入疯狂,企图谋杀他的妻儿。导演神乎其技的剪辑手法将电影的压迫与惊悚感提升到无可超越的境界,有力地强化剧中的恐怖与不安的气氛,令《闪》成了最具艺术气质的恐怖电影。
导演:Stanley Kubrick



买菜搭条葱精神

《死亡禁地》(The Dead Zone),一部关于看进未来超能力的电影,也是在Stephen King 众多的小说里唯一一部我真正阅读过的,毕竟彩色动画有声的还是比较吸引我。

另外推荐的有《It》(It),因为饰演Pennywise的是多栖演员、我最爱的男人之一——Tim Curry。温馨提示:有小丑恐惧症的人就不要假勇敢胆粗粗去看啦,后果自负。

当然少不了《宠物坟场》(Pet Sematary),它集合了多个主题,虽然前半部较为拖沓,但总的来说也是部不容错过的选择。
-

@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2011)

一直认为《午夜巴黎》又是一部无聊的爱情喜剧,第一是因为Owen Wilson和Rachel McAdams是电影主角(我总是提不劲去看他俩的电影);第二,well,利用巴黎那么大个的名字作标题,怎么可能会和爱情故事没瓜葛呢?

所以近三年来多次徘徊在该看与不看以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去看看故事大纲究竟在说一个怎么样的糜烂爱情故事,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自以为是——原来《午》是说一个男人穿越回到二十年代的故事。好吧,看在有穿越时空的份上(还有Tom Hiddleston),我决定了,看吧。

花了九十四分钟,我没有得到所渴望的快乐,没有不喜欢,只是,也没有喜欢。



海报上以梵高的画作《星夜》作背景,男主角独个儿在河畔散步。在电影的前四分钟里,导演以萨克斯风作背景伴奏,以温暖的色调拍摄,带着观众游览巴黎这个浪漫之都,看着那些红毛人在公园里散步、在路边的咖啡馆闲着、在河畔那欣赏风景等等,勾起了大家对这个城市的向往与幻想。之后镜头一转,黑色的画幕上开始打着片头字幕,背后的对话是男主角Gil和未婚妻Inez对巴黎的不同看法——她的不稀罕,以及他情有独钟于巴黎那浓浓的艺术与浪漫气息,尤其是“在雨中的巴黎漫步”,他说。

故事其实主要是描述Gil,一个想要转当小说家的编剧,和未婚妻的关系在巴黎的一次旅程中起了变化。Gil意外地每在午夜就穿越到二十年代的巴黎,在那除了遇上了他所崇拜的各大作家和艺术家,他更邂逅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Adriana。

《午》并不是集中在穿越时空的科幻元素上,它更主要是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现实主义,穿越只是扮演着点缀的工作。撇除老土的出轨情节,其实《午》难得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籍着短短的九十多分钟里,让观众上了堂文学与艺术入门课程,让我们认识了那个年代许多(成名或未成名)的艺术家和作家。在某个层面上,也算是颇有教育性质的。

难得Owen Wilson这次拿下了以往疯癫的一面,以认真的形象诠释一个不被认可的作家;还有Rachel McAdams终于有机会摆脱甜姐儿的形象,摇身变成一个苛刻、受物质熏陶、自我中心的女人,算是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安排。当然少不了美得‘dum’三声的Marion Cotillard、Kathy Bates饰演沉稳的大作家兼导师Gertrude Stein、饰演疯狂艺术家Salvador Dali的Adrien Brody那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还有扮演侦探的Gad Elmaleh——尤为Gad Elmaleh的出现更让我惊呼连连,虽然他在片中出现的频率不多,但是算是让我最雀跃的一个角色(除Tom Hiddleston外)。





片中唯一令我感兴趣的,是Gil和Adriana提及了他们心中的“黄金时代”——所谓的“黄金时代”就是不满于现实世界的人们,他们向往活在过去的年代,认为活在过去的他们才会真正幸福快乐。就如在1890年的学者渴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Gil相信二十年代是艺术与文学的全盛时期;而Adriana则认为十九世纪末的“美好年代”是她憧憬的黄金时代。只是Gil寻求的是一个短暂的庇护,而Adriana则选择留在过去,见证她心中时代的璀璨。

“黄金时代”,有些人渴望生活在过去,有些人则认为怀旧是一种拒绝的行为,一种逃避现实、对痛苦现实的拒绝。如果你像我一样对“黄金时代”存有幻想,那你必然会从中得到一丝安慰。

这或许就是午夜带来的神秘与未知。
-

@粉红色杀人夜 Body Double (1984)

电影的中文译名为《粉红色杀人夜》,又粉红、又杀人、又夜的,非常直接了当地把故事的大纲透露了出来,加上Body Double 直译既为“替身”,寓意着替身二字将是整部电影的主体。




我们可以看见《粉》的海报上一个只穿着内衣的女人婀娜勾人的姿势,被一个只看见侧影的男人隔着百叶窗帘窥视着,加上打下了鲜红色的色调,让电影的悬疑感倍数增加,它集神秘、谋杀、诱惑于一体,是导演Brian De Palma 的特色之一。电影的标语“你不可以相信眼前所看见的一切”,更为之引人入胜。

《粉》描述的是男主角Jake,一名失意的演员,因为他的幽闭恐惧而错失了一个工作机会,回到家时又发现女友背着他和别的男人鬼混。双失的Jake 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Sam 并受托替他看家,在豪华的房子里Jake 利用望远镜窥视着邻居美丽的太太Gloria 的一举一动,渐渐沉迷于偷窥她的生活,不能自拔地迷恋上这一份偷回来的愉悦。可是Jake 万万没想到,从他窥视Gloria 那一秒开始,他就步入了一个精密设计的布局,成了杀手的棋子。







相较于De Palma 在1980年同样以魅惑和谋杀作蓝本的 《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粉》无论是在叙事节奏或者结构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导演在拍摄与剪辑技巧上变得纯熟。《粉》整体故事的铺排十分成熟,营造出扣人的悬疑感,劳劳地把观众的心理给抓着,吸引观众不断地看下去。

在电影里不难发现藏有Hitchcock 的惊悚风格,比如在广场和隧道中Jake 与坏角的追逐,以及Gloria 在房里被谋杀的过程,是导演De Palma 向一代悬念大师Hitchcock 致敬——它不仅仅结合了《迷魂记》(Vertigo)的极端恐惧症与替身桥段,以及《后窗》(Rear Window)的窥视欲,同时也带有《电话情杀案》(Dial M for Murder)和《惊魂记》(Psycho)的影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悬念片。有少数影迷批评《粉》沦为一部抄袭感重的B-级电影,我则认为导演灵巧地集合了五六十年代经典电影中的风格,再以八十年代的电影方式呈现,给予一种全新的、不一样的味道。

在本片里饰演成人电影演员的Melanie Griffith 表现不俗,让她一夜成名。 有趣的是,Griffith 的母亲Tippi Hedren 曾经于Hitchcock 执导的《鸟》(The Birds)中担任女主角,同样也是让她一举成名。
-

遍体鳞伤



啊————快——————救——————我——————

我被面子书上的各式亲昵合照巧克力鲜花礼物轰炸得体无完肤了!

语罢倒地喷血五公升。

为什么要用一箩箩的喜庆节日来强调我没人爱的事实呢?

于是在元宵和情人节的双重打击下,
我决定用连绵的电影灌醉自己,
在不同的情节下寻找一个人的烂漫。

或者几番回味看过的电影之后,
转移徘徊在他们不羁的眼神和修长的双腿间发个白日梦,
听起来也像是个不错的单身情人节消遣。




Possibility of being all wrinkly and alone and ugly and fat and creepy and eventually eaten by dogs: 
214%
-

@禁忌星球 Forbidden Planet (1956)

在毫不了解故事大纲的情况下看了《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基于它是一部五十年代的科幻片,所以我就以假定它“是一部B-级科幻片”的心情开始观看,最后竟然意外的怀着一个复杂无比的心情一再回味。

《禁》绝对不是B-级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美术设计、特效、甚至是所要传达的讯息,即使到了现在2014年,它并没有一点的过时;相反,它仍旧能够为现在的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甚至为之后的科幻片定下了相当高的水准,与日下电影相较下它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禁》可以说是科幻片的先锋,奠定了这一电影类别,就如同之后的《星际大战》和《异形》,成了科幻迷心中的代表。





《禁》设立于23世纪,描述一群太空舰队被委派到Altair IV 星球寻找并调查二十年前失联于此的科学家与探险家,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唯一的生还者(科学家)以及他年轻的女儿,同时舰队也受到不名外来袭击,从而发现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电影把场景设定在一个与地球的形态相似、名为Altair IV 的遥远星球上,整部片子的拍摄都在室内完成,可见其场景设计与设置是花了多大的工程和努力,才能够完美地呈现出这一部复杂玄妙的科幻片。

摄于1956年,电影的始至末都能够看到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都充分投射在影片里的每一部份,并且结合了制作团队对这么一个遥不可及的年代的创意力,创造出许多让人惊叹不已的场景与角色,比如太空飞船的内部操作、背景设计、飞行员制服与女主角前卫的服饰、奎尔族的Great Machine、甚至是机器人Robby——细腻且大胆。无论是对于过去抑或现在的观众而言,是多么的耳目一新,为之津津乐道。 加上了影片里的特效更可以说是那一个年代的大突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影片随着进展带出了多层的疑问,包括了科学家怎样能够避过被迁灭、他是否有任何隐瞒、他所谓的黑暗的力量又是什么一回事、所有的意外是否暗藏玄机等等。电影的悬疑感十足,没有拖泥带水式地代入不必要的情节,过程流畅,到了片子最后的十五分钟才揭晓所有的疑团,牢牢地把观众的心情扣住。

值得一提的除了有女主角前卫的服饰,就论那个看似笨重却酷毙得很的机器人Robby——它并不是一个人模人样的罐头机器人,完全颠覆了传统机器人的刻板形象。而Robby 的程式设计更是参照了1950年《我,机器人》(I,Robot)这短篇小说里的“机器人三定律”的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貌似为片子的结局埋下伏笔。




虽说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可是通过电影的发展,娓娓道出了人性凶险的一面。在电影中除了可以看到人的妒嫉心以及贪婪的一面(贪图美色与智慧),还有就是人对欲望的追求而必须承担的后果。就像电影名字一样,欲望是一个禁忌区块,它能够操纵你,为了得到所追求的东西而勾起意识中最邪恶的念头,让心中那只怪兽成长,你的欲望越大,怪兽的力量也变得越大。一旦踏入了这一个深渊,就只会愈陷愈深,到最后就欲罢不能了。

在白头神探还没有白头的时候
-

@夏日之王 The Kings of Summer (2013)

平淡的故事,给予不平淡的心情。

虽然《夏日之王》是导演Jordan Vogt-Roberts 与编剧Chris Galletta 的处女之作,在电影中却没有显出一丝的稚嫩与做作。

《夏》讲述的是两个死党因为厌恶各自父母的管束,于是他们决定一同离开恼人的家,到林中建造自己的家园,追逐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同时也不晓得从哪蹿来一个怪小孩,于是三个城市小孩开始在原始的森林中以原始的方式建立自己所梦寐以求的自由。







电影的编写虽然平淡,却在平淡中泛着涟漪。它勾起了我们孩童那段追求无拘束的生活、渴望摆脱父母约束的日子、不用上学的星期一,轻描淡写的说尽每个人年少时所憧憬的自由与爱情、纯纯的坚持、以及倔强的叛逆。即使我们并没有像电影里的主角们那样的勇敢,但是它唤醒了我们曾经最疯狂的梦想,夹杂了多种的情感回忆,笑的哭的、无奈的无助的、孤独的迷失的、虚幻的现实的、到最后,长大了放下了。

《夏》中巧妙地应用了多个慢镜拍摄,用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灯光还有色调的相应配合,优雅地勾出每个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画面上流畅的协调营造出淡淡且不刻意的感觉,如诗如画得让观众留恋的不单单是睿智的对白,同时也是那一个浮现出的回忆与共鸣。

在选角方面他们用了三个带有稚气的小男孩,虽然在演艺界他们算是菜鸟级,但是演绎回属于自己年龄的角色他们胜任有余,轻松地诠释出少年对生活的那一份热血。尤其是Moises Arias 在电影中就盗走了另两个主角的风头,他所饰演的Biaggio 是一个怪异却很有义气很真挚的男孩,结合了极端的性格——糊涂中带有莫名的熟练,怪诞中却非常讨喜。他的怪异或许令人退避三舍,却也会是吸引人的原因,绝对能够引起大家的同感,因为每个人心里也藏着一个像他这样的小孩。电影中有一些片段更是这三个男孩的即兴演绎,导演于是趁他们在玩闹的当中把它给记录下来放进了片子里,真诚且不矫情

《夏》透过三个男孩对自由的追与筑,掀起了多年来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心愿。与其说它是个剧情喜剧片,它更像是一部为我们实现未完成的梦想的电影。
-

@狂犬惊魂 Cujo (1983)

别于一般以动物为主的电影,《狂犬惊魂》并不是卖弄人与动物之间那情深似海感人凄惨的情谊,电影的第一幕就利用了一滩血液以漩涡的方式慢慢呈现片名“Cujo”,显然就是部恐怖片啦。

电影恐怖的地方并不是那条狗会戴着人皮面具拿着菜刀到处砍人,令人心生畏惧的是主角Cujo 这条友善的圣伯纳犬因为感染了狂犬病而兽性大发——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发生的事情,电影籍此激起观众恐惧的心理,引发他们对狂犬病最坏的联想,特别是对有饲养狗的观众。



《狂》的故事看似有点老套,可是饰演妈妈的Dee Wallace 精湛且不过火的表现为电影加分不少,当然不能忘了那条狂犬。从来拍摄动物就是一个不容易的差事,因为它们怎么能够理解剧本对角色设定的要求,在表现情感面更是困难,分分钟花了一天也只拍得一个镜头。据说电影为了让Cujo 这个角色带出更立体更多元的画面效果,共用了五条圣伯纳犬、一个套上狗狗装束的人、还有一个机械狗头进行拍摄。

摘自于Stephen King 又一部卖座的同名小说,电影叙述的是妈妈Donna 和孩子Tad 因为引擎故障而被困在了偏僻的修车场,修车主人的狗Cujo 因为感染了狂犬病而疯狂攻击他们。于是在一个叫天不应的死胡同里,母子俩为求生存必须与狂犬进行搏斗。这么一个的情节在Stephen King 里的小说就经常出现——譬如在《闪灵》(The Shining) 里困在雪地高原酒店的一家三口、以及《危情十日》(Misery) 中被囚禁的作家——主人公都是在极地里无助的情况下,与敌人长时间对峙,让荧幕前的观众为他们的孤立而心惊胆跳。

电影与小说有不一样的结局,喜恶因人而异。而我就比较喜欢小说版较为惊喜的结局编写,相较之下,电影的结尾看似有点敷衍了事,不过一般上恐怖片大多也点到即止,为了不冲淡“劫后余生”的情绪,所以不会再为意外之后作多余的交代,让观众能够带着仍然历历的惊恐离开。《狂》不卖弄煽情,也没有利用大量的血腥画面刺激视觉。电影最大的卖点就是在高潮的部分营造出一个强烈、无助、恐慌的情感,让观众能够在观看的同时也置身设想。





《狂》可圈可点。或许是导演的要求,但是那烦死人的小孩过分的呜咽令我几度好想把他丢出给Cujo 当晚饭。除此之外,在电影的前段铺排显得有些冗长沉闷,主要是叙述Trenton (主角一家)和Camber (Cujo的主人一家)两家人各自的家庭状况与纠纷,节奏上比较平静。而在后段才开始电影的高潮,主要围绕在母子俩被困在车内的无助迫切,而Cujo 就像秃鹰般守候着它的猎物,不时给予的攻击也激烈得让人捏把冷汗。

值得一提的是,《狂》的导演Lewis Teague 在两年后也执导Stephen King 另一部作品《猫眼》(Cat's Eye),两部以宠物为主干的电影皆为他带来许多好评。
-

太太您好

今年过年好像都没什么新年feel,
会不会是电视台没有全天候播放周星驰的电影?
没有了无厘头就没有了新年气氛,
即使鞭炮响得可以炸掉你的耳膜。

今年也特意避开了任何拜访的环节,
为的只不过是想避掉嬉皮笑脸的笑面猫,
也不想虚伪地回应着一些不干他们屁的事,
我。只。想。安。静。地。躲。在。房。里。看。电。影。

可惜就是避不了人家找上门的奚落与热讽。

我已经放弃了要你那两块钱的红包,
你怎么还不感恩就是不肯放过我呢?

太太  我是没工作,
太太  不如你请我为你的千金扎辫子啦。

太太  我是没车牌,
太太  不如你包车包司机送给我啦。

太太  我是没男友,
太太  不如你时光倒流三十年生个儿子来要我啦。

太太  我是不爽你,
太太  我是翻白眼,
太太  那又怎样呢?
太太  等你孩子像我有straight A's 你才来串门儿啦。

我就是喜欢宅在家,
那又得罪到你哪根葱呢?
我又不是宅在你家赖死不走,
我又没有抱着你老公的腿要他纳我为妾,
为什么你要替我爸妈赶我出门去游离浪荡?

太太,
宅  是一种很深奥的生活态度。
那么潮的东西你是不能理解的!

我就是不想考牌先,
那又得罪到你那条筋呢?
我有牌了你就会叫我买辆车,
我有车了你就会叫我考罗里牌,
我有罗里牌了你就会叫不要天天往外跑,
我每天呆在家你就会叫我去拿其他的车牌,
我拿了所有车牌你就会叫我学驾飞机驾火箭。

太太,
你这样得空去挖苦人家不如你去考罗里牌再来我家挖米田共啦。

我就是不想交男朋友,
那又得罪你哪一条腿呢?
你又不给你老公纳妾,
你又没有儿子可以撮合,
你又没有什么笋盆介绍给我,
你又不认识一个半个的红毛人,
干嘛那么想干涉我的感情生活呢?

太太,
其实我是喜欢女人的,
你最好把女儿好好的关在家里。

哎呦喂   太太你好像也是女人哟!

不过你放一万个心好了,
我不会向你这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世界那么狭隘的人下手。

明年得空就带囡囡来坐坐。
-